陈元豹与他的九条贡茶
2025-09-02   作者:郑志忠   来源:中国福建三农网

微信图片_2025-09-04_085308_780.jpg

晨雾还未散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元豹,已立于与泉州相邻的赖店林田老茶树下,他拂过墨绿叶片,露珠滚落时仿佛带着宋代岩里寺千年的钟磬余韵。这个与九条茶相伴半生的制茶人,正以现代商人的精明与守艺人的执拗,唤醒沉睡在《仙游县志》字缝里的贡茶传奇。

据《仙游县志》记载,九条茶的制作源于北宋,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九条茶并非普通茶叶,而是以杨梅叶蚊母树的嫩叶为原料,经晾晒、揉捻、烘焙等工序制作而成的酸茶。杨梅叶蚊母树为金缕梅科蚊母树属植物,为常绿小乔木,在我国南方多地有分布,在福建、浙江部分地区有采集其叶片加工成茶的习惯,称其为酸茶或野茶,仙游县先民称之为“九条茶”。泡饮时加入少许食盐,茶汤初入口有淡淡橄榄味,微酸,滑入喉后两颊生风,口内生津回甘。九条茶亦茶亦药,具有清热解毒、清咽利喉、助消化等养生价值。

茶青进厂的清晨总是最忙碌的。竹匾盛着新采的鲜叶在厅堂中铺开,晒青时的光影挪移颇有古意——九蒸九晒的古法在此化作现代恒温恒湿发酵室里的精准参数。我见老茶师将茶叶摊在掌心细嗅,皱纹里藏着的经验,正被陈元豹吸纳成关于推进九条茶产业发展的思路,墙上"非遗传承基地"的牌匾与这晒青场景,竟显出奇妙的和谐。

摇青室的竹筛声如细雨淅沥。陈元豹抄起茶青轻轻摇晃,向我说起2018年那个春天,他在非遗申报表上签名时,钢笔尖扎进纸张的触感,像戳破了一层时空的窗户纸。《仙游县志》里尚安禅师以酸茶济世的传说,此刻正化作他指间翻飞的茶浪。

品茶环节最见功夫。他拎起砂铫注水,茶汤遇盐的刹那竟幻出琥珀色流光,"这是全国唯一要加盐喝的茶,宋人治病用的九片嫩叶,如今世人尝着这滋味,好处就是利胃肠。"2018年功夫茶大赛的五星金奖证书就搁在茶海旁,玻璃展柜里还放着国际投洽会的"行业标杆奖"的奖牌,外商当年排队品鉴的玻璃茶盏,此刻正映着农家乐游客好奇的脸庞。

晒茶包茶发酵的工坊里飘着奇异咸香。工人用古法盐渍封坛,三年陈化的茶饼带着时光的重量。而隔壁SC认证车间里,袋泡茶生产线上,正彰显着年轻化的野心——电商平台日销破万的数字,与墙上"一片树叶富一方百姓"的书法相映成趣。

揉捻炒青的工序最耗气力。茶农们手上使着巧劲,嘴里聊着每亩八千元的收成。陈元豹巡茶时总俯身查看叶缘红变。他很自豪地说:"我的茶园里有一株树龄350年的古茶树,10株树龄150年的九条茶树,同时被列入仙游县古树名木保护名录。"六村联动的茶旅融合计划,让鲜叶价值翻了三倍,研学团队带来的欢笑声惊起山雀,扑棱棱飞过宋代传承至今的古茶园。

“目前,九条茶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市场反响良好,部分农民尝试人工种植。”他拈起新焙的茶梗轻轻拣剔。青瓷杯里盐粒在茶汤中旋舞,千年时光都融在这盏咸酸回甘里。

“全县九条茶种植面积不足百亩,以农户小面积种植为主,仅有1家企业参与,生产处于小、散、弱的状态。”于是,茶文化博览园的蓝图在他的办公桌上铺开,窗外三百亩古茶园正沐着阳光——那个曾经藏在古籍里的九条茶传说,终成参天大树荫庇着这条茶盐古道。(郑志忠)

责任编辑:徐辰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