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和水:扎根乡土践初心 农旅融合绘新篇
2025-09-03   作者:姚和水   来源:中国福建三农网

每次回到福州市罗源县西洋村,总能听到村民笑着说:“是姚书记让我们‘花’开富贵!”这句质朴的称赞,是姚和水三年驻村、离任后最珍贵的收获。

图片1.png

西洋村晨景

作为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干部,2021年7月至2024年6月,姚和水以驻村第一书记身份扎根西洋村,创新提出“以花塑旅,以旅促农,推进农旅经济不断融合”的发展思路,牵头推进四季西洋杜鹃谷建设。离任后,他又以乡村振兴顾问、党建指导员身份接续奔走,用统计人的严谨与实干,把西洋村的花卉资源变成乡村振兴的“金钥匙”,让农旅融合的特色产业成为村民增收、村财壮大的核心引擎。

踏田埂摸实情:用统计专业破解产业困局

初到西洋村,姚和水带着统计人“摸实情、算准账”的职业本能,把“办公室”搬到了田间地头。乡村振兴不能“拍脑袋”,摸清“家底”、找准“病灶”是第一步。三个多月里,他访遍全村住户,踏遍5400余亩花圃,终于梳理出西洋村花卉苗木产业的三大“卡脖子”问题:一是花农多以家庭为单位“单干”,文化程度不高,不懂市场规律,跟风种植、互相压价成了常态,产业抗风险能力极弱;二是种植分散、不成规模,上下游产业链断档,化肥等生产资料采购成本高,快递物流不畅让优质花卉“出村难”;三是销售靠“二哥”“黄牛”或守株待兔,没有电商直播等新渠道,更谈不上品牌意识,好花卖不出好价钱。

图片2.png

姚和水(左一)正在剪杜鹃枝条

“不能让好资源烂在地里!”姚和水始终记得龙岩市上杭县才溪乡调查精神的核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常坐在田埂上和村民拉家常,用“三本账”帮大家算明白收益:土地入股能得稳定分红,到项目务工有工资收入,自家盆栽还能额外赚钱。为了扎得更深、做得更实,姚和水坚持“真驻实住”:村里没有菜市场,他就从福州家里扛菜过来,冰箱常常塞满;没有食堂、小吃店,馒头就咸菜成了家常便饭。他这份把村子当“家”的坚守,也让他慢慢走进了大家心里,为后续工作筑牢了信任根基。

针对产业痛点,姚和水没有急于推进项目,而是先带着村“两委”班子和花农“走出去”——赴浙江海宁、桐乡,以及漳州、永福和周边花卉产业园考察学习,看人家怎么搞规模化种植、怎么建产业链;回来后又主动对接福州市园林中心、福建省花卉盆景有限公司,请专家为西洋村花卉产业“问诊把脉”。经过反复论证,他最终确定以“农旅融合”为突破口,提出建设“四季西洋杜鹃谷”项目——依托杜鹃花(罗源县县花)的品牌优势,打造集花卉观赏、农事体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特色基地,让“赏花”变成“消费”,让“花农”变成“旅游从业者”。

啃硬骨抓落实:用实干担当建起产业标杆

思路定了,关键在落地。那段时间,姚和水成了“攻坚队长”,带着沾着泥土的调研报告和手绘规划图,一次次往省市县相关部门跑,用翔实的统计数据论证杜鹃谷项目的可行性,最终成功争取到1300多万元项目资金。用地协调是块“硬骨头”,有村民担心收益不愿配合,他就挨家挨户上门,拉着他们算长远账:“土地入股后,不仅有分红,还能在家门口打工,比自己单种省心又赚钱。”慢慢地,大家从“不理解”变成了“主动支持”。

图片3.png

2023年4月9日,在“七彩罗源  花漾西洋”2023福州森林(花卉)旅游节暨乡村振兴民俗文化节上,杜鹃谷揭牌。

技术跟不上,姚和水便邀请省市园林专家进村,手把手教花农花卉培育、盆景造型;为了凝聚乡贤力量,他牵头成立西洋村乡贤促进会,倪梅端会长说:“姚书记为村里干事的那股执着劲,让我打心底想为家乡出力。”2022年7月15日,四季西洋杜鹃谷终于动工,首期155亩土地上,种下了状元红、小桃红等10多个品种的17000多株杜鹃;2025年春,二期工程顺利推进,杜鹃品种增至100多种,总量达4万多株;现如今,西洋村不仅建成了杜鹃“百种园”,还增设了露营基地、休闲广场、儿童乐园,更引入专业园艺团队打造的杜鹃盆景园。

为了让杜鹃谷“活起来”,姚和水还巧用自己的特长: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三年间他为西洋村拍摄了数万张风光、人文图片,2022年国庆期间在县里展出60多张,让更多人知道了深山里的西洋村。2023年4月,姚和水还争取到福州市林业局、农业农村局、园林中心等部门支持,举办了“七彩罗源 花漾西洋”森林(花卉)旅游节,吸引了数万游客;2024年初又推动举办首届下禀羊肉品鉴活动,用“赏花+品美食”延长旅游产业链,让西洋村真正火了起来。

花结果暖民心:农旅融合结出振兴硕果

杜鹃谷的建成,让西洋村的产业迎来了“质变”。2024年春季,杜鹃谷单季就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卖出盆栽7000多盆,其中,花农林贤武于4月14日半天就售出双色茉莉100多盆;2024年底,推动成立了福州花海乡情农旅发展有限公司,让“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如今再看数据:村财收入从2021年的79万元涨到了2024年的107万元,突破了百万元大关,农民人均收入增幅达26.7%,部分花农年收入突破40万元,西洋村还成了福州绿化苗木的“主力供应仓”。

图片4.png

2024年春季,杜鹃谷上迎来游客高峰。

驻村期间,姚和水始终记得“乡村振兴要让村民得实惠”。他积极推行“1436有事好商量”工作法,带着村两委办了30多件民生实事;“杜苏芮”台风来袭时,姚和水和村民一起扛沙袋、转移物资;疫情防控期间,他值守卡点、代购物资,志愿支援福州仓山,获评省直优秀志愿者。2024年驻村期满时,50多位村民自发联名摁手印挽留,看着那份盖满红手印的挽留信,姚和水知道,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如今的西洋村,四季有景:春天赏杜鹃、夏天玩露营、秋天摘果蔬、冬天品羊肉,农旅融合的特色产业让乡村充满活力。更让姚和水欣慰的是,产业兴了,教育也旺了——2023年村里表彰高考、研究生优秀学子6人;2024年12人,2025年增至27人。

离任不褪色:用初心续写振兴篇章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驻村结束后,姚和水始终放心不下西洋村。利用节假日,他先后8次回村跟进杜鹃谷建设。同时,为了让西洋村的经验惠及更多乡村,把产业发展的经验传下去,他带着总队新派的驻村第一书记对接省农科院专家,并带其赴闽侯养心园学习林下经济。

回到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工作后,姚和水把驻村时的务实担当融入日常,推动各项统计调查工作任务落地;今年6月,姚和水还在全国统计设计管理业务培训班上,代表福建分享了福建IMA知识库在制度方法改革中的实践与突破。他说:“西洋村作为他的‘第二故乡’,看着它越来越好,是他曾经作为驻村书记最大的心愿”。

从田埂间的调研,到杜鹃谷的绽放;从村民的疑惑,到如今的笑脸,姚和水用统计人的严谨与实干,在西洋村写下了“以花塑旅、以旅促农”的满意答卷。(文/图 姚和水)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