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成毅:三驻乡村写春秋 实干铺就振兴路
2025-09-02   作者:蔡晋舟   来源:中国福建三农网

“从三明市尤溪县惠州村的幸福院到尤溪县双洋村的产业发展,再到如今的尤溪县下村村知青文化园,驻村工作没有捷径,唯有把群众的事当自家事,才能蹚出乡村振兴的新路子。”2024年12月,驻村第一书记林成毅刚到下村村报到,便在驻村日记上写下了这句话。这是他自2017年12月以来第三次接过驻村接力棒,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这位有着近三十年党龄的“老驻村”,用脚步丈量乡土,以实干诠释担当,在闽中大地书写着一名驻村干部的赤诚答卷。

初驻惠州:以民生为笔 绘就脱贫底色

2017年隆冬,林成毅第一次背起行囊驻村时,惠州村还是个基础设施薄弱、集体经济空白的省定贫困村。他锚定“民生为本”理念,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作为脱贫攻坚的突破口,从资金争取到项目落地,逐项破解民生痛点。

为筑牢民生根基,他多方奔走对接资源,争取到各类帮扶资金支持,推动一系列民生工程落地。在社会保障上,设立扶贫基金,将30千伏光伏工程(总投入20万元,年增村财3万多元)收入的一半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并为6户贫困户介绍就业,拓宽增收渠道;在养老服务上,推动老人幸福院建设,争取到省级项目财政补助20万元及社会乐捐13万多元,2019年1月正式启用,让村里老人有了温暖的“家”;在医疗保障上,争取5万元补助建设村级卫生所,改善村民就医条件;在公共服务上,成立联合镇第一个乡村振兴服务站、讲习所,推进联合镇中心幼儿园惠州分园的测量、规划和设计工作,填补了村里学前教育资源的空白。

同时,他注重改善人居环境与壮大村财“双发力”:推进村河滨公园三期工程,争取30万元“一事一议”资金,项目完工后为村民增添了休闲好去处;将县政府下拨的50万元扶贫资金投入尤溪文潭水利工程,年可增加村财收入3万多元,为持续投入民生领域提供保障。

在党建引领下,这些民生项目层层落地,不仅让惠州村的基础设施从“薄弱”走向“完善”,更让村民的生活从“困难”迈向“舒心”。2019年,惠州村实现全面脱贫,昔日的省定贫困村蜕变为基础设施完善、民生保障有力的脱贫示范村,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民生底色。 

图片1.png

惠州村老人幸福院举行启用仪式

再驻双洋:以产业为墨 激活乡村动能

2021年,林成毅主动申请驻双洋村。立足该村中国传统村落、省级文明村的基础,以“文化、党建、产业”为抓手,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让脱贫后的村庄迈向富民强村新征程。

他锚定“产业富村”目标,创新“党建+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整合村内资源布局多元产业。重点培育“一村一品”黑木耳种植产业,通过合作社统一供种、技术指导和销售对接,形成规模化种植体系,年均种植规模达120万袋,产值超800万元,带动30户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每户年均增收10万元。同时,同步推进烤烟种植、水稻制种、瓜果采摘等特色农业,构建“多元互补”的产业格局,让村民增收渠道更宽广。

为破解产业发展中的资源、人才瓶颈,他大力推进“人才回引、乡贤回归”工程,建立在外乡贤“信息库”,主动联络乡贤返乡创业,汇聚发展合力。深化理事会、同乡会、互助会“三会联动”机制,推动信息互通、资源互助、技术共享,为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在产业发展的带动下,双洋村不仅实现了村民收入的稳步增长,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让传统村落焕发新活力,成为产业兴、村民富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图片2.png

林成毅(右)与双洋村黑木耳种植户交流

三驻下村:以文化为魂 擘画振兴新篇

2024年12月,57岁的林成毅再次整装出发,来到城关镇下村村。这个依托知青文化、非遗技艺实现蜕变的村庄,正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下村有文化宝藏,得让‘老资源’焕发‘新活力’。”他一到任就带着村“两委”重走村道,梳理出知青文化园、土陶工坊、油茶科技馆等12个文化节点,谋划更深远的发展蓝图。

针对村里文旅产业链尚不完整的问题,他整合知青营地、非遗工坊等资源,与3家文创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知青文化园自当年3月7日开园以来,已接待游客1万余人,实现旅游营收74万元,其中农产品销售额42万元,有效带动了本土产业发展。

产业融合是下村振兴的关键。林成毅深化“农旅+”“林长+”模式,推动村集体将“知青营地”等资产承租给镇属企业“悠游下村”公司,该公司统一流转闲置农房、土地,与三通旅游等企业合作开发,为村集体增收16.8万元。在林业资源利用上,他落实《尤溪县深化林改创新林权管理机制十二条措施》,明晰山林产权1.29万亩,与油茶龙头企业沈郎乡合作建设“一馆三区”示范园,建成2700亩油茶示范基地、300亩绿竹示范基地,创新“林地入股+企业运营”模式,实现林地增值200万元,村集体实现林产收益16.97万元。 

图片3.png

林成毅编写园区发展规划

人才是发展的活水。林成毅主动发挥乡贤作用,通过乡贤牵线搭桥促成下村村与福建农林大学合作,建立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引进沈郎乡油茶科研团队14人助力产业升级;启动“乡土人才培育计划”,组织村民参加农业技术、经营管理、导游服务等技能培训,回引“三新”人才43名。同时,推动村里引进2家文旅企业、培育11户家庭农场,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林成毅有着清晰的未来规划:推进职业教育乡村实践基地建设,依托闲置古民居打造综合性平台;培育乡村文化振兴人才,开展“三对接”活动;开发“耕读”文化体验项目,深化“文化+农旅”融合。“预计今年,下村村财收入可达53.7万元,比增130%;村民人均增收约2800元,比增12%。”他说,“驻村工作就像种庄稼,春播秋收从不含糊。只要一茬接着一茬干,下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从惠州村的脱贫攻坚到双洋村的产业振兴,再到下村村的文化赋能,林成毅用七年驻村路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他如同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牢牢扎根乡土,用实干与担当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时代答卷。(文/图 蔡晋舟)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