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至5日,福建农林大学与闽江学院师生组成的“需求+”福农助村实践支队,前往福州市闽清县樟洋村闽台乡村研学基地,以“闽台共融筑梦路,乡村共享振兴图”为主题开展暑期实践。这支青春队伍用脚步丈量乡土,串联起“融文、融产、融智、融创”的实践脉络,为闽台融合与乡村振兴注入鲜活动能。
闽清实践支队在樟洋村芋头田野合影(林婉婷摄)
融文·古厝里的两岸共鸣
“文化是两岸最深的羁绊,更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跟着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裴站长的脚步,队员们走进樟洋村宝英厝、炉边厝、文昌宫等古厝群。宝英厝经改造成为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驻地,墙上挂着两岸大学生共同绘制的古厝速写,“一榄情深”主题体验区里,全国首个农业主题的剧本杀巧妙融合了樟洋村的真实历史、民俗风情和农耕文化,让乡土联结触手可及。
裴站长为闽清实践支队讲解樟洋村文化历史(林卓雅摄)
“这厝里的老木梁,2019年还被台湾来的年轻人画过呢!”正在古厝旁整理农具的村民张伯笑着搭话,指了指墙角的陶艺作品,“那年办‘别“厝”过艺术节’,他们和咱村娃娃在田埂上比茭白叶飞箭,赢了就来画古厝、捏泥巴,台湾设计师教咱把橄榄枝刻在陶罐上,现在这些罐子还摆在家里当念想。”
队员们了解到,炉边厝的修缮有台湾团队参与,他们带来的木构修复技艺与本地工匠手法相互借鉴,让老厝既留得住乡愁,又焕得了新生。工作站常年接待台籍青年实习,这些古厝早已不是冰冷的遗产,而是串联两岸共同记忆的纽带。
融产·产学联动的协同路
从文化探访延伸到产业调研,实践队的脚步走进了同镇的青榄食品有限公司。与负责人陈世忠的座谈,揭开了工作站助力产业发展的生动篇章。“多亏了乡村振兴工作站这个平台,这些年帮我们链接了不少高校资源。”陈世忠拿起一款橄榄露包装笑着说,“你看这‘一榄情深’系列,就是和闽江学院学生一起做的——他们来基地实习,补了人才短板,还帮着做包装设计、搞产品营销,思路新得很!”
陈世忠为闽清实践支队讲解橄榄露产业历史(林翠颖摄)
依托工作站,企业从最初的橄榄蜜饯,拓展到橄榄露饮料、果醋、果酒,再到衍生出的橄榄文创产品,一步步把附加值做了上去。今年4月,第三届“数字赋能乐动青春”青连两岸交流营在樟洋村举行,现场发布了两岸青年共创的“青榄金萃”益生菌饮料项目,让小橄榄持续释放大能量。队员在笔记中写道:“工作站就像纽带,把高校智识和乡土资源拧成一股劲,正让特色农产品变成共富资本。”
融智·青年共解乡村题
暮色渐浓,工作站里依旧灯火通明,实践队员们围坐在一起,向裴站长汇报连日来的调研收获。经过深入走访,3条核心建议的“脉络”逐渐清晰。即深挖樟洋村状元文化与橄榄元素,开发闽台研学课程;依托工作站平台吸引台籍青年参与产品设计、品牌策划;联合高校攻关深加工技术,延伸“一榄情深”价值链。
“青年的创新思维,就是乡村振兴的催化剂。”裴站长的肯定,让队员们更坚定了以智慧联结两岸的决心。
融创·直播里的同心桥
实践接近尾声,一场别开生面的助农公益直播在工作站开启。在闽江学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研究院林知远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架起设备,对着镜头试播起来。“家人们看过来,这瓶橄榄露里有两岸共同的味道——台湾朋友熟悉的蜜饯甜,福建乡亲喜欢的橄榄香,都在这一口里呢!”
实践队员们在工作站内的“直播间”进行助农公益直播(林婉婷摄)
队员们还借助“DeepSeek村长”智能系统,自动匹配两岸观众熟悉的表达:看到台湾网友进入直播间,就用“阿公阿嬷的蜜饯罐”这样的台语语境介绍;面对福建观众,又切换成“咱厝的橄榄香”拉近距离。“这味道像家乡!”直播间里,台湾网友的留言引发一片共鸣,短短两小时,就收到了两岸订单近30单。这场直播不仅搭建起消费互动的新窗口,更让数字技术成为两岸共享振兴成果的纽带。
实践队队员们表示,将把此次见闻整理成详细的调研报告,让青春智慧持续为闽台融合献策。因为他们深知:闽台融合的路上,青春的脚步从不停歇,两岸同心的故事,正等待着更多人共同续写。(林翠颖 付紫阳 蔡宝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