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唱响”田园新歌
2025-08-01   作者:吕洪荣   来源:中国福建三农网

很难想象,距离龙岩中心城区十多公里的地方,有一处风景秀丽,一条会“唱歌”的小溪。半亩水岸茶亭,39间枕溪民宿的世外桃源。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这些民宿竟全部由村民闲置的老宅“蝶变”而来。

当中巴车从龙岩市区出发穿过江山隧道,城市的轮廓如潮水般退去,只留下乡村公路如绸带般在绿意中缠绕。豁然开朗处,一条清溪潺潺于耳畔,这便是龙岩市新罗区江山镇村美村。只见民宿群依水铺展,如同一枚枚温润的卵石,被时光轻轻安放在这片山野之间。

“从前是自家住的老房子,如今成了城里人羡慕的‘诗和远方’。” 刚从城区返回村里的年轻人小林站在自家老宅改造后的民宿前,指尖轻抚过粉刷一新的墙体,眼中交织着对过往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满足。他的笑容,是洋北民宿群成功激活乡村活力的一个生动注脚。

图片1.png

洋北民宿群

这片世外桃源般的景象,源于一场创新的“房票”改革试点。江山镇村美村探索出一条盘活闲置宅基地的路径,由村集体牵头,以年租金12万元,租赁68户村民总计5100平方米的闲置宅基地。随后,由新罗区属国企雁翔集团通过“国企+”机制介入,负责拆旧重建与规划开发运营。最打动村民的是创新的“阶梯式收益分配”模式,民宿年度利润在100万元以下时,村集体保底获益10万元;利润在100万-200万元区间,提取20%作为村集体收益;利润在200万-500万元区间,提取18%;利润超500万元,提取15%,确保保底分红的同时,根据经营情况不断增收。尤为关键的是,合同约定,20年后民宿所有权将归属村民所有。这种“农民变股东”的模式,直接点燃了村民共同参与的热情。

图片2.png

新改建的民宿

老旧民宅变民宿,绝非简单的涂抹翻新。设计师们精心保留了老宅的筋骨与韵味。新添的落地大窗如同明亮的眼眸,将日夜奔流的小溪、摇曳生姿的竹林尽收眼底,为每个房间定制了一幅幅流动的山水画卷。

沿溪畔漫步,水声是天然的背景乐。负责项目运营的龙岩市恒浪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张晟卿,站在刚完工的二楼景观台,指向掩映于繁花绿树间的亭台小径:“我们不只是提供一张床,更想打造集亲子研学、耕读创意、企业团建与精品民宿于一体的综合体,传递‘归园田居’的生活美学,打响‘千里江山•只此青绿’品牌。”

不远处,几位游客正沉浸于“植物拓染”的乐趣。素白棉布上,槭树叶的脉络在溪石的轻轻敲击下,逐渐显现出淡绿的印痕。山野的气息,就这样悄然凝固在布纹间,成为一份独特的纪念。“亲手把自然带回家,感觉特别美好。”一位体验者笑着说。

洋北民宿群的细节,处处融入了江山的文化密码。茶寮间,本地特产斜背茶的醇厚香气袅袅弥漫;石径旁,禅意小品点缀其间,平添几分宁静。更远处,沉睡的睡美人山峦、记录烽火的山塘兵工厂旧址、肃穆的石佛公……这些散落的历史与自然“珍珠”,被精心串联,成为探索这片土地的绝佳导览。

当夜幕降临,精心设计的灯光次第亮起。点点光斑洒落在水岸茶亭与古朴建筑的轮廓上,为这片曾经沉寂的山谷披上了一层温暖而神秘的面纱。漫步石板路,脚下轻微的声响,仿佛在低语着土地的过往。

据了解,洋北民宿群自今年6月底试营业以来,日均接待游客超500人,收益超万元。这不仅为村美村带来了发展新机遇,让曾经破败的老宅重焕生机,更直接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与增收渠道。民宿运营方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参与当地公益与环保事业。

 “面对旅游业发展和游客需求的多样化,洋北民宿群正不断创新完善,我们通过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提升智能化服务品质,加强与周边景区联动,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旅游线路。”江山镇宣传委员刘键表示,只要用心经营、创造,这片充满诗意的山野,定将成为更多人心中“可枕可眠”的当下。

 脚下是老屋的砖石,眼前是山间的云雾,指尖曾拓染草木,茶盏里沉浮着时光——在洋北,归园田居不再是纸上烟霞,而是龙岩山水间触手可及的现实。游客在此放下喧嚣,垂钓溪畔、漫步竹林、体验农趣,感受山野的纯粹,也在茶艺、手作中深度触摸本土文化的脉动。(吕洪荣 /文图)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