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创新“三下乡”行走的思政课
2025-07-16   作者:徐春妹 林丽函 练玉瑾 余箐筱   来源:中国福建三农网

2025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带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教师带领“岩刻红魂·文兴畲乡梦”实践队赴三明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方式积极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

校地共建:将平台搭在乡村一线

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不是高校的独角戏,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的积极参与。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实践队代表学院分别与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忠山村、永安市青水畲乡沧海畲族村共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基地,并与两个乡村的干部进行座谈,共商如何发挥各自优势资源,更好地促进思政教育及实践教育基地的发展。

图片46.png

忠山村共建实践教育基地

名师同堂:把师资请进实践现场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的过程中,要建设有利于两个课堂融合的师资,提供坚实支撑。“三下乡”社会实践在活动过程中,实践队邀请忠山村讲解员罗水金、沧海畲族村村委李竹如、丰田村党支部书记林恢笔以及驻村第一书记陈信培、三明万寿岩遗址博物馆讲解员杨骏徽担任此次活动的兼职指导老师,为实践队讲解村情、馆情等相关内容。多元师资、多维视角,让思政课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泥土温度。

图片47.png

沧海畲族村村委李竹如为实践队讲解省级文物沧海畲族建筑群

内容重构:将社会素材融入教学资源

社会大课堂内容庞杂,关键在去粗取精,把社会大课堂丰富的素材转化为思政课教学资源。指导教师徐春妹把理论的课堂搬到实践现场,还善用社会大课堂上好“行走的大思政课”,在岩前镇学习强国线下体验空间,指导实践队学生开展《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导读活动,作“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主题讲座;带领实践队走进万寿岩遗址博物馆,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重要论述教育;带领实践队深入田间地头、调研农业发展,融入乡村振兴教育;带领实践队参观忠山村、沧海畲族村革命遗址,融入革命历史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

图片48.png

指导教师徐春妹为实践队作主题讲座

方法创新:使网络流量变成育人增量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也要注重“融合之道”。实践队搭建移动直播间,实时连线万寿岩遗址博物馆讲解,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走进历史、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走进永安市青水畲乡丰田村,实践队员观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安大腔戏表演并连线直播,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此外,实践队指导教师徐春妹、林丽函还指导学生从思政教育的视角,拍摄万寿岩遗址主题宣传片,讲好保护万寿岩遗址的故事。

图片49.png

实践队认真聆听并直播万寿岩遗址博物馆讲解员杨骏徽讲解

推动两个课堂有效融合,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以一场暑期实践交出答卷:思政课要引导多方积极参与,做到与时代同频,才能讲得有根、有味、有魂。(徐春妹 林丽函 练玉瑾 余箐筱/文 戴艺敏 吴贝宁/图)

责任编辑:明仙